- 相關推薦
《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種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種群密度的幾種調查方法;
(3)概述影響種群密度的幾個重要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嘗試進行某種群密度的調查,能對生活中的各類種群進行描述,并利用種群的各項特征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關注我國目前瀕危生物種群數量的變化,關注我國目前的人口問題,對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學內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穩態與環境》(必修三)第四章“種群的特征”一節,主要從“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這兩個方面對種群的特征進行了全面的闡述。本節內容在教材的編排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是前三章有關生物個體知識的延續,也是以后學習群落、生態系統及人類與環境等知識的基礎。本節教學中應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探究型教學思想,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描繪樣方、設計模擬實驗、畫脈絡圖等活動來學習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本節課的重點:種群的特征。難點:樣方的選擇和確定。
2、學生分析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學生的已有經驗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基礎。因此,教育教學中,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的現有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學習,已經對種群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有關種群的概念已經掌握。而且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掌握了有關性別決定、計劃生育、數學上比例的知識等內容,可以用來分析和解釋本節種群特征內容中的有關問題及用來進行標志重捕法的有關計算;同時利用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有關計劃生育,性別比例失調等內容,迫切地想用專業的科學知識進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為切入點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建構主義的最好詮釋,是促進學生發展的良好工具。本節課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探究活動、資料分析等問題,很明顯,培養他們的小組合作學習習慣對本節課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思路設計
本教學設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注重生物課堂與生活的聯系;二是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特點;三是關注教材,圍繞“種群的特征”組織相關知識的教學;四是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
2、教學方法
教給學生“生活化”的生物學知識,不僅告訴學生要學以致用,更讓學生明白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將指導我們更好的生活。
“眾人拾柴火焰高”,讓學生體驗團隊的力量。通過小組分工與合作,共同解決某一科學問題,體驗成功的感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設計簡潔明朗的板書,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網絡的構建。
3、教學工具
PowerPoint課件;自制教學用具
4、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巧搭橋梁,引導學生明確種群的概念及其要點。
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回憶第一節高中生物學課,由于大家對此的記憶比較清晰,會立即想到當時所學的知識,其中有些學生會提到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等內容。教師趁機提問:生命系統有著怎樣的結構層次?在學生進行回答時,教師引導學生必修三教材的前三章是從個體這個層次來學習的,第四章及以后的學習將要從比個體更高一點的結構層次進行學習,由此引出種群的概念。由于學生對種群的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通過多媒體顯示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判斷:
下列環境中的生物,構成一個種群的是()
A、一個果園里的5棵蘋果樹
B、紅花湖中所有的魚
C、一個蜂窩里全部的雄蜂
D、一塊農田里的所有東亞飛蝗
由于學生對種群概念沒有深人的了解,對這個選擇題的答案是比較模糊的,大多會在A,C,D三個選項之間猶豫不決。此時教師可以故作神秘地指出:等學習完種群的概念及其要點之后,這個題目的答案就會很清晰了。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種群的概念,并讓一個學生指出概念當中的關鍵詞。再回到這個選擇題時,學生會清晰地判斷出正確答案為D。教師繼而追問學生,如果你是廣東省深圳市人口統計局的分管領導,你會最先關注這個人口種群的哪些方面?引出種群數量與種群密度的概念。
設計意圖:對于一些學生有所了解但沒有掌握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讓學生懸而未決的問題對內容進行導人,激起學生求知欲以及對這堂課的興趣,吸引學生產生對該問題進一步深人探究的愿望。
(2)圖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導學生掌握樣方法的操作
應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均勻分布少量五角形和圓形的圖片,并假設這是一個2m2的草地,其中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圓形代表其他雜草,讓學生計算該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學生對五角形進行逐個計數,并得出計算結果)。接著教師展示一片長滿蒲公英的草地,上面有很多數不清的蒲公英,讓學生對這塊草地上蒲公英的種群密度進行估算(由于草地上的蒲公英數目太多并且分布不均勻,學生無法通過直接計數的方法去進行估算,因此就會思考一些其他的'方法)。
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印有大量五角形和圓形(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圓形代表其他雜草)隨機分布的圖案紙發給學生,每人一份,讓學生思考對蒲公英的數量進行估算的方法。然后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去,請部分學生展示自己的圖案紙,向其他同學描述自己的操作步驟。學生的圖案紙上有些畫滿了各種形狀且不同數量的樣方,有些還將圖案紙進行多次對折,并取其中的幾個小塊進行計數。教師對學生的發散思維給予肯定與表揚,并根據回答結果,進一步提出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如在取樣時應當遵循怎樣的原則?樣方的數量應當怎樣決定?樣方面積應當怎樣設置?常用的調查方法有哪些?如果被調查的對象落在樣方的邊界上又應當作何處理?樣方法又有怎樣的適用范圍?趁學生對各項提問進入激烈的討論之中,再進行點撥與答疑,幫助學生對樣方法的各項注意事項進行深入地挖掘。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繪圖作畫,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自覺養成善于動腦、勤于動手的習慣。通過步步設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實驗模擬,寓教于樂,引導學生了解標志重捕法的應用
講述了樣方法的適用范圍后,教師用幻燈片展示海洋中游動的魚以及草原上奔跑的鹿,讓學生思考:對于這些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生物進行密度調查,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9組,每組6人,各組分發大、小2個燒杯,并提出問題:2個燒杯里面裝的都是黃豆,其中小燒杯里面的黃豆是事先從大燒杯里面取出且用紅墨水染過色的黃豆,已知染成紅色的黃豆為30顆,根據所提供的器材與數據,如何知道燒杯中黃豆的總數目?(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先將兩種顏色的黃豆混勻,然后隨機從燒杯里抓出一小把黃豆,并分別對黃色和紅色的黃豆進行分別計數,并據此模擬實驗總結出計算黃豆總數目的公式。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估算自然界中的種群,如池塘中的鯉魚和草原上的鹿群的數目?(學生對總結出來的公式學以致用,進行知識遷移,提出先捕捉一部分調查對象進行標記,并放回大自然中,過一段時間之后進行捕捉,并對已標記的和未被標記的調查對象進行分別計數)教師趁機對應用標志重捕法在實際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項進行補充,同時強調只有多次進行實驗取其平均值方能得到更加接近真實值的數據。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對知識與方法進行探索與總結,并參與到活動中,激發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養成團隊合作意識,在小組的氛圍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析典例,知識拓展,分析種群密度估算的其他方法
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主要是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但也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對于有趨光性的昆蟲,可采用燈光誘捕法:通過多媒體展示黑光燈的基本構造,讓學生分組討論誘捕法的實際操作步驟;對于叢生或蔓生的單子葉植物,一般采用計算其分枝密度的方法;對于一些體積微小的微生物常用血細胞計數法與平板菌落計數法等。
設計意圖:對課堂知識進行拓展,有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體會到所學生物學知識的有限性及生物學知識領域的無限性,培養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5)知識遷移,發散思維,分析影響種群密度的各項因素
在學生對種群數量與種群密度的概念有了一些具體的認識后,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進行思考:有哪些因素能影響種群數量與種群密度?(學生會很自然地想起關于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與遷出率這幾種因素)教師根據學生思維發散情況適當地給予講解與延伸,并讓學生思考影響種群密度的另外兩種因素:性別比例與年齡組成。此外,也可講解關于我國目前瀕危動植物的狀況,我國目前的人口增長趨勢,我國計劃生育的相關政策等,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設計意圖:聯系我國實際,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
(6)梳理知識,建構脈絡,探究影響種群密度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讓學生合上教材與筆記,將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梳理并畫出知識脈絡圖。
設計意圖:在課堂上及時反饋重點,讓教師了解學生學習與記憶的難點,使新學知識得到遷移應用,讓學生體驗成就感。
5、作業與小結
6、板書設計
(四)教學評價
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及時反饋,即教學評價。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生物教學中的問題,為改進教學實踐提供科學依據,并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本教學設計中,課前分發學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據學案完成相關的課前作業。通過這種課前安置性評價,教師可評估學生的預習情況和知識水平,預測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進而教師可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攻克之。
在課堂上,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如,在學生思考樣方法的操作時,得出的結論往往具有跳躍性,或者邏輯性不強,教師該立即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結果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為什么呢?又如,在模擬實驗了解標志重捕法的應用時,有的學生偏偏會“天馬行空”的提出一個問題,此時教師應該怎么處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肯定學生的積極性之后,應具有、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問題,甚至可以和同學們一起討論這這個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中,加分制度對于提高各小組的積極性有積極意義。但是,每個回答問題的同學該加多少分合適呢?展示的同學呢?小組呢?也就是如何進行有效評價。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也制定了較詳細的加分規則,具體到回答一個問題、提出一個問題、上臺展示、回答問題的有效性等等,各加多少分,這對于建構更加完善的小組合作,激勵每一位同學積極投入課堂具有重要意義。
課堂基礎題檢測和課后作業的布置,評價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五)教學反思
各色種群雖存在于我們身邊,但我們卻總是疏于了解,學生也是這樣。如何讓學生順利、自然的接受種群的概念,并進入“種群的特征”的學習,是我在課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后來,我們發現從身邊的種群導入或許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事實證明這樣做確實是可以的。本節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種群的概念和特征,進而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關注我國目前瀕危生物種群數量的變化,關注我國目前的人口問題,對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有一定的了解。
基于這種思考,本節課我采用以下教學策略:一是注重生物課堂與生活的聯系;二是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特點;三是關注教材,圍繞“種群”這一科學主題組織種群特征的教學;四是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按照上述原則和教學策略,成功的完成了該課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亮點主要有:
1、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較多的自主空間和自主思考的機會,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繪畫樣方,設計模擬實驗,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收獲快樂,寓教于樂。教師設計一些懸而未決的疑問,并在教學過程中步步設疑,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就體驗到了新知識是由他們通過合作互助,積極主動的建構起來的,而不是由教師教給他們的,較好的體現了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發展、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學意圖,最終實現本節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
2、教師把新知識總能與學生身邊的事物、環境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原來身邊暗藏著這么多的科學道理啊,進而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親切感。素質教育強調,教育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要探討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原則與方法,促進自覺性之啟發,創造力之培養。用學生熟悉的東西講生物,不僅符合生物學本來的學科內涵,更是一條合理、有效的生物學教學原則和方法。
3、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并且用板書將重、難點展示給學生,讓知識更加具有完整性。利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讓學生自主畫出本節的知識脈絡圖,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本節的重難點,也可以讓學生對本節的學習進行自主檢測,不僅有能使學習效果得到及時反饋,還能使學生內心具有成就感,從而對生物學知識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與期待。
《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種群的特征。
2、理解種群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有關概念,促使學生參與形成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提高形成概念和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種群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培養學生全面地、聯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研究標志重捕法,學會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形成多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觀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種群的概念,使學生樹立時空觀念和變化發展、相互聯系、統一整體等觀點;
2、通過學習種群的特征,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整體性等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并注重聯系人類種群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
二、學情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在必修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必修2生物的進化部分對種群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而且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種群的概念,性別決定,生物因素中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等生物知識,可以用來解釋和分析本節內容中的有關問題。學生掌握的數學上的比例知識可以用來進行標志重捕法的有關計算,將數學知識和生物學知識進行滲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有關計劃生育、性別比例失調等內容,迫切地想了解進一步的知識,想用專業的科學的知識來解決有關問題,可以此為切入點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經過前面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都愿意參加小組學習活動,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意見,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夠積極地動手、動腦參與實際操作。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種群的幾個基本特征及內在關系。
教學難點:示范樣方法的正確操作,證實樣方法的科學有效性。
四、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程導入
一、課程導入
多媒體展示笑話
瘋子和旁人的對話,教師提出種群等于物種嗎?
從群體水平來看,種群是個體的簡單累加嗎?個體的特征能代表種群的特征嗎?
課件展示:
1、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對一個種群來說,會不會因為個體的消失而消失呢?
2、是不是任何同種個體都能稱為一個種群?
3、生活在同一區域的是不是只有一個種群?
總結:種群的個體之間,不同的種群之間通過特定的關系組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是個體的簡單累加,這時種群就表現出個體不具有的特征。
活動2【講授】種群的特征
二、種群的特征
到底種群有哪些特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
講述:種群是一個有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機統一體,它有其發生、發展、繁榮、衰退和滅亡的過程。
展示資料:澳大利亞野兔成災。
講述: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而種群數量的變化是與種群的特征分不開的。
1、種群密度
講述:種群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某種群個體的數量。
設問:你能說出種群密度的單位有哪些嗎?你能對某個種群的種群密度進行描述嗎?
種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舉例說明嗎?
講述:種群密度的一種調查方法——標志重捕法。
設疑:你能根據敘述總結成一個公式并用來解決下列例題嗎?
例:在對某種鼠的調查中,第一次捕獲并標志39只鼠,第二次捕獲34只鼠,其中有標志鼠15只
教師介紹: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來講,用標志重捕法來調查它們的種群密度。
標志重捕法: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例,來估算種群密度。
M:樣地中標記個體總數,n為重捕個體數,m為重捕中標志個體數,則該調查區種群數量N=M×n/m
根據重捕法的原理,看一個例子:
在對某種鼠的調查中,調查范圍為1公頃,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9只鼠,第二次捕獲34只,其中有標記的鼠15只,請運用數學方法估算這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單位為只/公頃)
教師總結:
1、標志要牢固,不易脫落。
2、不要太顯眼,以防其被敵害捕食。
3、標志物本身無毒,不要對其本身造成傷害。
常用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樣方法
定義: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抽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算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計算該樣方中個體數
注解:圖中圓球為某個樣方中的要測量個體數
問題:該樣方中要測量的個體數目是多少?
用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時,要注意一下幾點:
①樣方的大小
樣方的大小應該根據所調查對象的大小和分布情況而定。
②樣方的數量
相對多一些較好,樣方數量越多,統計的'結果越接近真實情況。
③取樣方法
沒有確定的位置,要做到隨機取樣。介紹等距取樣法和五點取樣法
④如果在邊緣處,計數時可以把左上相鄰兩邊及夾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計算在內,其余不計。
請學生回答估算結果。
2、生率和死亡率
同學們想想,對于同一個種群,它的種群密度是恒定不變的嗎?哪些因素會使種群密度發生變化?
既然是一個種群,肯定會不斷的產生一些新個體,同時也會有個體不斷死亡,所以研究種群還必須了解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種群數量的一個特征。
出生率: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數目的比率
死亡率: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數目的比率
不同種群的出生率一樣嗎?
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決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關,繁殖能力強的種群出生率高。
外界環境對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沒有影響呢?
教師舉例點評外界因素的影響。
3、遷入率和遷出率
展示圖片或視頻播放: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時的圖片
教師:對一個種群來說,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分別稱為遷入率或遷出率。
總結: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都是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種群的一個特征。
4、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
接下來我們學習影響種群數量的另兩個種群數量特征:
1種群的年齡組成: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大致可分為下面三個類型:投影見課本圖4-3,組織學生觀察。
思考與討論:圖4-3中A、B、C三種年齡組成的種群,哪種類型的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多?哪種類型的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少?哪種類型的數量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
2性別比例: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引導學生舉例性別比例的三種情況:
①雄性和雌性數量相當(人類);
②雄性多于雌性(社會性昆蟲);
③雌性多于雄性(家養動物)。
一般來講,人工控制的種群,雌性多于雄性。想想為什么?
在農業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種群的雄性個體,使雌性個體不能完成交尾,從而使該種群的密度明顯降低。老師總結:遷入和遷出對我國人口影響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違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貓應該增加數量,同樣遷入和遷出影響不大,因此可通過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來解決,比如讓它們進行無性繁殖,人工為它們撫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教師總結:以上這些都是種群數量上的特征,種群除了數量上的特征以外,還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種群的空間特征。
活動3【講授】種群分布的空間特征
三、種群分布的空間特征
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種群的空間特征。
請同學們觀察課本上的三幅圖片,和老師投影的幾幅圖片,說說這三個種群的空間特征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描述:
①均勻分布②隨機分布③集群分布
活動4【講授】小結
四、小結
組織學生總結種群的幾個特征。并說明各特征之間的內在關系,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遷入率和遷出率;而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通過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響種群密度的未來變化。那么在這些綜合因素的影響下種群數量會怎樣變化呢?這就是我們下一節的內容。
活動5【練習】課堂練習
當堂檢測:
1.假如要調查一塊農田中某種鼠和蚯蚓的種群密度,你將分別采用什么方法?說說你做出選擇的原因。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獲鯽魚106條,做上標記后放回,第二次捕獲鯽魚91條,其中有標記的25條。請估計這個池塘中共有鯽魚多少條?
3.預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未來動態的信息主要來自于()
A.現有人口數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齡組成
C.男女之間的性別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率
4.在田野的不同地點施放性引誘劑,最直接的效應是()
A.害蟲死亡率增高 B.害蟲種群密度下降
C.害蟲出生率下降 D.害蟲種群性別比例失調
5.下列有關種群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種群是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B.種群是許多同種個體的代數和
C.種群具有單獨的生物個體所不具備的特征
D.種群是一個有機單元,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
6.下列有關種群特征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是不會發生變化的
B.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往往差異很大
C.年齡組成是指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種群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和死亡的個體數目
《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3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種群的特征
(2)掌握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能力目標:
(1)嘗試運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
(2)利用種群的特征來分析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同事物的發展性和多面性
(2)體會“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必修3第4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穩態及其調節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的角度來學習生命系統的特征。教材著重介紹了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種群的特征和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其中樣方的選擇和確定是本節課的難點。該內容是學生的視角從微觀、個體水平到宏觀、群體水平的轉折點,對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有重要的意義。教材要求學生學會從哪些方面來了解種群并體會群體與個體間的差異,深入理解“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學好本節課不僅為后面探討種群數量的變化做好鋪墊,也為學習群落和生態系統打下基礎。
學生在必修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必修2生物的進化部分對種群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有關計劃生育、物種保護等內容,迫切地想了解進一步的知識,想用專業的科學的知識來解決有關問題,可以此為切入點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種群的特征。種群的特征是研究種群的基本參數,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遷出,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種群的特征對于了解和研究種群的數量變化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物種的種群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利于對種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學生認識到種群特征的調查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2、教學難點:
(1)樣方的選擇和確定。
結合學生的學情,對生態環境接觸較少,對種群密度調查的方法的學習較為抽象,因此樣方的選擇和確定是本節學習的難點。
(2)種群的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
種群的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涉及的內容多而復雜,又比較難于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4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學時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 】導入
前3章我們學習了生物體通過自身的調節維持各項生命活動的進行,但只研究生物個體還是遠遠不夠的。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組成一定的群體,相互影響,共同生活。
活動2【講授】種群的定義
我們把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種群。
作為個體的集合,種群并不是個體簡單的累加,它具有個體不具備的特征。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
1.舉例說明種群的定義。
2.種群與個體相比較,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
概括總結:
1.種群定義的三要素。
2.種群相對于個體最大的區別:數量特征。
活動3【講授】種群密度
過渡:農業生產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漁業資源什么時候捕撈,捕多少?農田中的害蟲什么時候需要防治?牧民在承包的草場上該放養多少頭羊,既能保護草原,又能取得最好經濟效益?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需要明確一個事實:種群個體數量有多少?
設疑:怎樣可以更直觀的反映種群的數量?
引出種群密度。
給出實例: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中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野驢,數量有3.4萬頭但密度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頭。
展示圖片:海洋中某種魚的種群密度。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內容掌握種群密度的定義。
體會種群密度的生物學意義。
活動4【活動】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過渡:怎樣調查種群密度?
展示圖片
對于生活在固定區域個體大、數量少,易統計的種群可逐個統計。對于個體小不明顯、計數困難的可以估算其數量。
設疑:如何進行估算?
估算 “問題探討”中的模擬草地中的蒲公英。
引導分析:估算與直接計數相比的優缺點。
介紹:
(1)估算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
(2)估算存在誤差,運用科學方法進行估算可以減少誤差。
建議:自學課本P60樣方法,
思考討論:
(1)實地調查與模擬調查有什么異同?
(2)為什么要隨機取樣?
(3)樣方的多少會影響調查結果嗎?
設疑:樣方法適合調查哪些生物,有什么缺點?例如,要調查一片草原上的綿羊的種群密度可以用樣方法嗎?
過渡:如何調查一片草原上的綿羊的種群密度呢?
做鋪墊:現有綠豆一包,紅豆100粒,大小燒杯各1個。如何估算綠豆的數量?
類比:綠豆——草原上的綿羊個體。
需要一些“紅豆”即可估算綿羊的數量了。
建議:自學課本P62 標志重捕法。
練習:對某草原一種鼠種群進行調查,先捕獲39只鼠并標記,一段時間后,再次捕獲34只,其中一標記的為15只,那么根據公式,該地段原有總鼠數是多少?
活動5【講授】出生率和死亡率
設疑:為什么東北虎、大熊貓等動物在人為保護措施下,種群數量仍不能迅速增長;而蚊子、蒼蠅等動物,盡管人們采取各種治理措施,卻仍然數量繁多,屢屢為害?
建議:自學課本 找出答案。
檢查自學情況。
總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定義。
引導分析: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之間的聯系。
拓展:1.闡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因。
2.給我們市民一些滅蚊方面的建議。
活動6【講授】遷入率和遷出率
過渡:展示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
設疑:我國人口分布不均除了與歷史、經濟有關,還有什么影響因素?
提示:每個城市都有暫住人員。
總結:遷入率和遷出率對種群的影響。
活動7【講授】年齡組成
出種群的年齡結構三種類型:
引導學生對三種年齡組成類型進行分析。
總結:根據年齡組成可以預測種群數量的發展趨勢。
拓展:提供我國1970、1985、20xx三年的人口年齡組成圖。
活動8【講授】性別比例
建議:自學課本P63。
設疑:性別比例失調會對種群產生怎樣的影響?
提供資料:2004年,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在《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白皮書發布會上指出,我國男女(0至4歲)性別比例接近120:100,遠超國際認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線107。
專家認為,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
拓展:生產中利用性引誘劑來殺滅某一性別的害蟲的目的?
活動9【講授】總結
1、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2、直接反映種群的繁榮與衰退的特征是種群密度
3、決定種群大小變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4、能預測種群變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齡組成
5、能間接影響種群數量變動的特征是性別比例
第1節 種群的特征
【《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的倍數特征教學設計06-04
【實用】3的倍數特征教學設計15篇08-03
夏的特征06-07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7-13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09-18
尊嚴教學設計11-25
秋思教學設計11-25
泉水教學設計11-25
《做客》教學設計11-25